互动、沉浸与文化记忆:数字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突围

时间:2022-11-24 17:08:03阅读:4464
陈昌凤 黄家圣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黄家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摘要: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个案,从三个维度分析其互动机制、表现形态以及文化内核,探究数

陈昌凤 黄家圣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布学院传授、常务副院长

黄家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布学院博士生

摘要:本文以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个案,从三个维度说明其互动机制、暗示外形以及文化内核,探讨数字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标实际意义与文化特质。本文以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延续成功离不开节目本身多元的互动机制、高科技展现体式格式与以中国优异当代文化为内核的价值导向。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数字时代既要积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也要善用手艺创新相传人文关切与文化之美。

环节词:《中国诗词大会》;电视研究;传布互动;中国故事

美国著名电视理论学家Amanda Lotz曾中断言,将来数字时代的电视理当是一种非线性文化[1]。这类非线性文化植根于数字浪潮对电视临盆的深层影响——不管是电视内部的互动式临盆与建造照旧外部用户冲破时空限制的观看理论,都与起首的电视情况判然不同。但不管手艺若何裹挟着电视向前发展,电视本身所创作发明的文化常规仍能贯穿连接其活性。

回到中国语境,中国电视的临盆、建造以及通顺早已迈进了数字传输阶段[2]。有诸多文化类节目乘上了数字化的东风,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诵者》、《见字如面》等作品均获取了重大成功,激起各界的延续关注。本文将以《中国诗词大会》为研究案例。《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自2016年推出至今已播出6季,热度居高不下。在全国35城市组中的受众累计到达率达62.5%,人均收看总时长达127分钟,累计看过三季以上的观众比例达45.9%[3]。截至2021年3月,微博话题#中国诗词大会#的累计会商量已经到达4.7亿,帖子数高达3.8万,总计251.2名“同袍”关注了节目标话题。凭仗壮大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标一个成功的案例。

学界今朝对于文化类节目标关注重要集中在发展进程与社会影响的视角,而以《中国诗词大会》个案的探讨大多囿于传布模式、展现体式格式以及文化意义等层面,节目本人的建造机制、价值层面的说明仍有待深化。本文将探讨以下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身处数字时代而大获成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相较于以往同范例的作品具有哪些值得警惕的要素?节目标设置是否印证了Lotz对于数字时代电视的结论?本文将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标介进主体、节目暗示模式以及节目标文化内在三个维度,说明该节目标机制与特征,并测验测验从可供性/示能和文化记忆的视角对文化类节目在将来的发展提出价值层面的期待。

一、互动机制:多元主体与趣味竞技

在文化类电视节目标建造进程傍边,互动机制是节目走向的核心。《中国诗词大会》始终以诗词为中央,通过赛制的刷新与面向公共的遴选机制,确保了节目介进人员的质量与代表性。同时,借由多样的比赛环节以及专家团队,搭建起灵活而不掉趣味的互动机制,将竞技与古诗词典雅的格调相和谐。

1.全平易近互动,彰显人文关切

《中国诗词大会》一如既往地正视参赛选手的选拔事情。如第一季播出时,节目组用时10个月的海选今后构成百人团;第二季、第三季增设预备团与家庭团;而在最新的第六季中,节目组更是通过层层海选从全国各地遴选出了140名现场参赛选手,并在线上设置云录制渠道,介进云录制的场外选手构成了一个气焰恢宏的云上千人团[4],介进人数冲破新高,节目进一步扩收留。

除此之外,《中国诗词会》秉持开放、多元的理念,将各行各业、不同岁数段的人群都回进到百人团中,这其中既有来自科研机构或高校的科研事情者和高材生,也有来自下层的保安、外卖小哥、商贩。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参赛选手更是来自信江南北: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的官兵、姑苏旗袍计划师周立言、中国城市规划计划研究院的计划师赵明、南京聋人黉舍教员陈燕[5]……每位选手身上都有怪异的性命轨迹,这些新鲜的个体故事,既雄厚了节目标层次,也彰显出节目珍贵的人文关切与包收留性。

2.竞技与互动并重,加强观众临场感

《中国诗词大会》相较于其他文化类节目而言,具有凸起的竞技性。播出至今,每一季赛制都在不竭地更调以雄厚节目标可看性。如在第二季时引进“一对一”匹敌的“飞花令”环节,行使回合制将节目标节奏进一步加快;第五季时进一步雄厚引进“尽地反击”赛制,其下设“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三个模式,对参赛者的临场回响反应与诗词堆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最新播出的第六季中,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家庭团与云上千人团的对垒让节目标匹敌性更上一层楼,加设的“大浪淘沙”等环节让节目标赛制加倍果真通明,也提升了节目标竞技感。

同时,《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内收留的设置上别具巧思。自第一季播出至今,节目一向沿袭主持人主导、嘉宾评述的节目流程,保证节目品评环节的联贯性。两任主持人董卿与龙洋舌灿莲花,措辞沉稳大气,主持节奏拿捏恰当。以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杨雨构成的现场嘉宾团点评精妙,与主持人、选手在放松互动之间泛论与鉴赏诗词,极大加强节目标临场感与趣味性。

《中国诗词大会》充实正视节目内收留的建造,广纳各路学者组建成了一支壮大的专家团队。光第六季问题标打磨与计划便耗时7个月,首度引进开放式命题,采取了九宫格、助力千人团以及设身处地等模式来考研选手。问题标内收留也不拘泥于诗词本人,而是借古喻今、以人带事,通过约请嫦娥五号资深工程师、抗疫专家张伯礼院士、中国冬奥会冠军杨扬等特邀嘉宾介进出题,将新近产生的科技功效、国家大事以及热点议题与古诗词相结合[6],暗示出与时代脉搏同步的实际指向性,让观众能从更切近本身生存的体式格式体味到诗词的适意与浪漫。

二、暗示外形:手艺沉浸与跨前言叙事

2016年至今,中国的综艺类节目已经进进了沉浸式手艺的实际应用阶段。野生智能、夹杂实际等手艺付与电视节目更多元的叙事可能性,也为观众提供了与以往判然差此外审美体验[7]。相较于其他文化类节目,沉浸式和交互式手艺始终是《中国诗词大会》提升节目可看性与质感的紧张抓手。不管是最早的多屏互动,照旧新近节目中行使的AI手艺,《中国诗词大会》始终在夸大沉浸感和交互性的传布路子。具体而言,《中国诗词大会》在手艺层面的应用重要集中在场景设置以及手艺联动两个维度。

1.场景设置:真假互联,强化空气营建

在场景设置层面,《中国诗词大会》每一集遵守差此外主体打造形制各别的舞台风光,如第四时、第五季分袂以“诗意山川”、“水润五方”为主视觉元素,与之配套的还有水墨江南、大漠孤烟等多款式子的场景计划,借由记忆与色彩的联动以突显诗词的古典意象之美。

在第六季候目中,以百合六瓣元素凸起“六合六顺”的夸姣寄意,并无熟悉地强化了不同沉浸手艺的融会应用。将中央电视总台的AI+VR裸眼3D演播室手艺进进节目标建造流程中。分袂在舞台两侧设立裸眼3D场景成像区域,三块LED屏幕会及时显示虚拟实际手艺场景的画面,同时架设附带跟踪式摄像机以及衬着办事器以确保场景与摄影镜头的适配性[8],便于现场嘉宾与选手与周边场景举行互动,进而提升虚拟记忆与节目标团体合适度,付与观众视觉与审美层面的迟误空间。

2.手艺联动:买通渠道,实现跨前言叙事

在互动机制层面,《中国诗词大会》是文化类节目中采取互动手艺的先行者。早在2017年第二季的节目中,节目组便开端了多屏互动的模式,通过扫描二维码将“大屏”与“小屏”相接洽关系,提升观看的趣味性和介进感。在2020年播出的第五季,节目组还基于现有的节目内收留,推出了衍生系列短视频《人生自有诗意》,在差此外前言平台举行投放。与此同时推出“应战诗词万能王”H5互动答题小游戏,在微信、微博、抖音等9个平台举行同步推行,进一步拓宽节目标辐射局限,强化跨前言叙事。

美国学者Henry Jenkins曾将跨平台叙事视为前言融会进程傍边一项紧张的表征,其意在于描写文化母题具有跨越不同前言传布的活性[9]。融会意在冲破已有的前言鸿沟寻求新的毗连,而差此外载体也许存在悬殊的叙事逻辑,是以若何将已有内收留通过特定的叙述手段举行分析和再传布是实现跨前言叙事的环节。而在最新一季,节目组依托央视本身的手艺资本,搭建了野生智能诗词搜刮对象“小帮”,观众只必要扫描二维码后语音输进特定的环节词,即可放松获取节目特定主题的视频片中断或合集。此类智妙手艺的应用,付与观众在节目之外的交互式体验,将节目体验的场景进一步迟误。

但不管是场景设置照旧互动体式格式层面的手艺应用,《中国诗词大会》始终把手艺放置于内收留之上,底子逻辑照旧将手艺办事节目本人的叙事逻辑,而未落进手艺先行、掩蔽内收留的窠臼。手艺与内收留临盆本人并非此消彼长或简略的竞合关系,而是之内收留为主轴辅以手艺创新的建造模式。

三、文化内核:文化记忆与怀旧

《中国诗词大会》除开上述两个维度的特征之外,其获取成功的紧张启事在于文化层面感召力。电视作为公共传布前言本人就被期待寓教于乐的效用[10],Lotz也曾把电视形象地例如为社会的文化壁炉,通过前言公共可以一窥方圆的文化情况甚至感知更悠远的异文化[11]。正如该节目标主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存之美”所示,中华诗词可被视为中华当代文化基因的紧张构成部分,且大部分诗词都寄寓着诗人对于夸姣生存的希冀与纯粹朴素的感情诉求。

1.以诗传情,强化文化记忆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内核便是对古诗词的鉴赏,通过互动竞技的节目设置叫醒公共的文化记忆进而强化文化认同感。学者Jan Assmann以为人们对过往的记忆是一种进修层面的机制,对于文化层面的回忆是建立在各类模式指涉之上。换言之,公共对曩昔的认知是一种文化建构与再现的产品[12]。诸如古埃及、罗马等具有书写与文字的文化,通过文字的体式格式将本身的文化固化为典籍而得以留存,不单向先人展示了过往,也为其延续发展奠基底子。以电视为代表的公共前言作为社会生存的紧张中介物,具有着壮大的社会规范效用。

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的文化类节目植根的土壤是精英文化语境,若何弥合与公共文化之间的错位与裂痕成为此类节目标症结[13]。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五季以来大致触及2081首诗词,其中李白、杜甫、苏轼的诗词出现频次最高。从展现的诗词主题来看,《中国诗词大会》偏好山川田园、边塞羁旅、送别怀远以及思惟怀古的主题。可以说,《中国诗词大会》一向以诗词作为载体,向观众相传朴实的文化价值观。2016年至今,以《中国诗词大会》代表的电视文化节目借助竞技、朗读与表演等多种模式的创新,延续助力中华优异当代文化在社会层面的勃兴。诗词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紧张符号,成为了敦促社会文化人文转向的紧张抓手。电视前言借势将诗词作为节目建造的轴心,也充实印证了其具有壮大的文化号令力。

2.贯通古今,滋养文化自尊

《中国诗词大会》难能珍贵之处是在文娱化的浪潮下选择主动拥抱了当代文化,以一种怀旧的姿势往返看过往。自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处在高速发展、快速转型的更调中,原有以家庭为中央个体的生存场景被打破,手艺深度卷进使得人与人之间毗连变得恍惚且难以界定。当下的人们普及生存在时候鳞集、时空收缩的液态生存中,当代性对于个体的实际生存照旧心理层面都带来了诸多不肯定性[14]。不肯定性的增长意味着风险,人作为天生抗拒风险的动物极有可能会是以产生焦炙与茫然。是以,怀旧成为了一种寻求认同感的内生需求,以消解不肯定性所带来的负向影响[15]。

《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巴结了公共对于文化产品的诉求,不管是内收留照旧模式,节目死力都在塑造一种隽永的文化空气,大力赞赏从古到今文豪身上的夸姣品格以叫醒人心深处的善美。可以说,竞技是节目标表象,一以贯之的文化内核则是对当代文化的畏敬与询唤。不管时在场的录制嘉宾,照旧场外的观众,通过节目设置的情形或环节真正回溯文本背后的社会语境,实现了横跨古今的精力共识。

四、结语与希冀:善用手艺,对别传布中国文化之美

近年来,珍爱当代文化的声浪不停于耳。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屡次重申文化自尊的紧张性,一个平易近族只有不忘来路,前行才会更坚定。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是电视行业对此类呼声最间接的响应。在客观展现和纪录社会发展变迁之余,以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业也理当充任中国优异当代文化的守护者,用更积极的姿势力争向外洋相传适意的中国文化之美。

今朝中国在对别传布的进程傍边存在着“污名化”、刻板记忆等诸多问题。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单一的地理情况塑造的文化圈层存在必定的“文化接近性”,即因为相似的历史、地理情况、措辞等因素产生文化层面的认同感[16]。这类接近性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一种静态改变与待遇理论的成果,前言理当做为区域文化共建的紧张载体[17]。并且前言层面的战略性叙事可以为国家争夺更多文化解释权,在国际传布中换取上风职位[18]。诸如《中国诗词大会》的文化类节目,借由本身的平台上风以及优质的节目内收留,除向内宏扬中国文化之外,还理当积极寻求与其文化语境对话的可能性。跟着全球化浪潮的延续推动,各文化在交汇之时既有可能出现文化杂糅的困境,也有可能依靠媒体成心地“增稠”或“稀释”而形成斩新的传布生态,因此当下已有学者在呼吁理当更夸大媒体的对文化的“转化”效用,以“转文化”庖代原本的“跨文化”[19, 20]。

除此之外,借由可供性/示能这一概念,可以猜测将来数字文化情况下的前言理当更夸大具身性、物质性和主客体性三项属性[21]。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电视如同其他前言一样会遭到新手艺的影响而抖擞新的样貌:前言临盆更灵活、用户更具有自立性、传布更夸大智能驱动[22]。但唯一不变的理当是传布内收留的人文底色与社会关切,将优质内收留视为节目标根抵。《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热“出圈”靠的不单是参赛者的励志业绩、嘉宾的妙语解颐、不落俗的节目机制以及精巧的建造,更紧张的是对中华当代文化的客观展现与死守。

在物质世界不竭雄厚的当下,充盈彼此的精力故里亦一致紧张。《中国诗词大会》的大获成功不应纯粹回结为节目建造机制层面的创新,也不意味着主打文化牌就能让电视节目“枯木逢春”。《中国诗词大会》的突围,只能印证优质的节目内收留与契应时代价值需求的创作逻辑是电视获取公共承认的根抵前提。手艺也许可以改变咱们的体验世界的体式格式,但不应让情怀与良善丢掉在发展。期待将来有更多如《中国诗词大会》般优质的电视文化节目涌现,让中华优异文化之美在数字时代连缀不息。

参考文献

[1] 常江, 石谷岩. 阿曼达·洛茨:将来的电视是一种非线性文化——数字时代的电视与电视研究 [J]. 新闻界, 2019, (07): 4-9.

[2] 孙振虎. 手艺刷新布景下的电视传布反动——试论更始开放30年来中国电视的变化 [J]. 中国电视, 2008, (12): 22-27.

[3] 光亮网. 《中国诗词大会》文化启迪录 [N/OL]. 2021-03-10 [2021-03-13]. https://e.gmw.cn/2021-03/10/content_34675077.htm.

[4] 新华社.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大岁首二又重逢 [N/OL]. 2021-02-26 [2021-03-13].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1-02/16/c_1127104940.htm.

[5] 广电时评. 舞台“群英荟”、问题“出新招”,《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春节“上新” [N/OL]. 2021-02-15 [2021-03-13] . https://mp.weixin.qq.com/s/WsnbN4eEWBHjLCMRpdV-mg.

[6] CMG窥察. 中国诗词大会:新春诗意浓,致敬新时代 [N/OL]. 2021-02-13 [2021-03-13]. https://mp.weixin.qq.com/s/CVQwCUuuUJSNZxVouCd2Eg.

[7] 刘霞, 陈昌凤. 沉浸、在场与交互——夹杂实际手艺下原创综艺节目创新研究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 (11): 69-72.

[8] 彭湃新闻. 《中国诗词大会6》:在虚拟和实际中行走的诗词故事 [N/OL]. 2021-03-06 [2021-03-1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585708.

[9] Henry Jenkins.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M]. New York: NYU Press, 2006.

[10] Harold D. Lasswell.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48, 37-51.

[11] Amanda D. Lotz. The Television Will Be Revolutionized [M]. New York: NYU Press, 2014, 4-8.

[12] Jan Assmann(著), 朱寿福, 黄晓晨(译). 文化记忆:早期高等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书社, 2015, 23.

[13] 颜梅, 何天平. 电视文化类节目标嬗变轨迹及文化沉思 [J]. 当代传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 39(07): 87-90.

[14] Zygmunt Bauman. Liquid Modernity [M]. Cambridge: Polity, 2000.

[15] 薛婧, 黄希庭. 怀旧心理研究述评 [J]. 心理科学停整理, 2011, 19(04): 608-616.

[16] Joseph Straaubhaar. Beyond media imperialism: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 [J]. 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 1991, 8(1): 39-59.

[17] 郭镇之. 电视文化交换与亚洲文化共建 [J]. 对别传布, 2019, (04): 8-10.

[18] 史安斌, 廖鲽尔. 国际传布才能提升的路子重构研究 [J]. 当代传布(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10): 25-30.

[19] 史安斌, 盛阳. 从“跨”到“转”:新全球化时代传布研究的理论再造与路子重构 [J]. 青年记者, 2021, (02): 4-5.

[20] 刘滢, 张毓强. 转文化传布:中华文化“走进来”的升级新可能——基于《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案例的会商 [J]. 对别传布, 2021, (02): 52-56.

[21] 孙凝翔,韩松. “可供性”:译名之辩与范式/概念之变 [J]. 国际新闻界, 2020, 42(09): 19.

[22] 喻国明, 赵睿. 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家当格式与增漫空间 [J]. 学术界, 2019, (07): 37-44.

评论

  • 评论加载中...



【程立影视】所有视频和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仅供学习而用,并不提供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与上传!

若本站收录的节目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发邮件至auion78@21cn.com(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侵权内容,谢谢。)